今天长胜证券,我想和大家分享李特特的故事。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,身上深深镌刻着革命年代的印记。作为革命世家的后代,李特特的父母都是赫赫有名的革命家——父亲李富春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,母亲蔡畅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她的舅舅蔡和森是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,舅母向警予更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。这样的家庭背景,注定了她将度过不平凡的一生。
1923年,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蔡畅与李富春喜结连理。婚后不久,蔡畅发现自己怀孕了。当时正值革命事业的关键时期,她一度想放弃这个孩子。但她的母亲葛健豪坚决反对,甚至表示愿意放下工作亲自抚养这个孩子。最终,蔡畅决定生下孩子,并给她取名为特特,寓意这个孩子的特殊意义。孩子出生后不久,蔡畅就做了绝育手术,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革命事业中。
小特特8个月大时,父母因革命工作需要被派往苏联学习,她只能跟随祖母回到国内。直到1928年春天,父母才从苏联回到上海,将小特特接到身边。当时的上海笼罩在白色恐怖中,李富春夫妇不得不频繁更换住址和身份。年幼的特特常常感到孤独,对母亲严厉的教育方式印象深刻。她回忆说:妈妈会突然告诉我今天要改姓王,过几天又要改姓张。我问为什么,她总说小孩子不要多问。
展开剩余66%有一次深夜,化装后的父母回到家中,小特特被他们的装扮吓哭了。担心哭声会引来特务,情急之下的蔡畅把女儿关进了漆黑的储藏室。幸好同住的周恩来听到哭声赶来解救,并严肃地批评了蔡畅:教育孩子要有耐心,体罚只会适得其反。这么热的天把孩子关在黑屋子里,你们不心疼长胜证券,我看着都心疼!
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李特特,从小就养成了谨慎低调的性格。她四岁就开始为革命工作打掩护,小小年纪就体会到了革命事业的艰辛。1938年,党中央决定送一批革命后代去苏联学习,李特特也在名单之列。在莫斯科郊区的国际儿童院,她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。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后,她更是积极参与战地救护工作,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挖战壕、照顾伤员。
1944年战事缓和后,李特特重返校园,先后就读于莫斯科鲍曼工程学院和吉米辽谢夫农学院。1949年,她与一位俄罗斯青年结婚,次年诞下一个可爱的混血宝宝。1952年毕业后,她带着三个月大的儿子毅然回国,主动请缨到北大荒开荒,一待就是三年。期间,因语言障碍和长期分居,她的婚姻最终走到了尽头。
1955年,李特特被调回北京,在中国农科院原子能研究所担任情报翻译。凭借出色的俄语能力,她建立了完整的核技术资料库,为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做出了重要贡献。1988年退休后,她本可安享晚年,却选择投身扶贫事业。1989年中国扶贫基金会成立时,她主动请缨担任常务理事,并捐出5000元启动资金。
在随后的9年里,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走遍13个省份的40多个贫困县,募集1600万元善款,帮助数万贫困群众改善生活。基金会授予她终身理事的荣誉,以表彰她的突出贡献。2021年2月16日,97岁高龄的李特特与世,她用一生诠释了革命后代的责任与担当。
发布于:天津市汇融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